品端午节文化 涵养家国情怀
三门峡市崤函小学
焦笑莹
“门插艾,香满堂。吃粽子,撒白糖。龙舟下水喜洋洋。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再次向我们走来。
一、活动主题的确立。
作为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,端午节蕴涵着浓厚的传统文化。然而许多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,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,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,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,我设计了《品端午节文化 涵养家国情怀》的综合实践活动。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,培养实践能力,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,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思想感情。
二、学生情况分析
没有实践经验的人,就像没有果实。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,有很强的探究欲望。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,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。
三、活动目标
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,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联系,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,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。为此,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:
知识与能力
1、了解端午节的历史、传说、节日习俗,相关诗词。
2、在包粽子的实践活动中,增强动手操作能力。
3、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。
过程与方法
1、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。
2、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。
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,通过各种民俗活动,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,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。)
针对以上三维目标,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,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。
四、活动方法。
在本次实践活动中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,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,我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,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、发现、体验、交流和总结归纳。
我将采用以下方法。(情景教学法、多媒体演示法、实践操作法、小组合作法、多元评价法),力求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。
五、活动安排
共分为三个阶段。
1、确定活动主题,制定活动计划。
让学生讨论得出研究的总课题以及研究端午的四主题“端午节习俗、端午节诗词、端午节传说、端午节包粽子活动”,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,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小组长,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,制定活动计划。
2、以小组为单位开实践活动。
①指导学生组内讨论。
②指导学生搜集资料。
③集中交流合作,探究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,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,吸取教训,调整方法。
④整理信息形成观点,确定发言形式,确定发言人。
3、成果汇报展示与交流。
六、课时安排
第一课时:主题生成课
第二课时:方法指导课
第三课时:汇报展示课
第三课时 汇报展示课
一、活动目标:
1、通过展示汇报,进一步深入了解端午的起源、习俗。
2、通过汇报展示提高合作能力,表达能力、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;
3、通过展示交流,体会端午文化,激发对祖国热爱的情感。
活动重点、难点:
体会端午文化,热爱祖国。
三、活动准备:
教师:评价表
学生:汇报资料及小组制作的课件等
四、活动过程:
为了达成以上活动目标,本节课我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“直接导入”、“七嘴八舌话端午”、“巧手编织做粽子”、“小结拓展”四个环节。接下来我向大家汇报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情况:
由于学生们已经知道本节课是汇报展示,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法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。
一、直接导入
同学们我们的活动经历了一个月已经接近尾声,如今我们已行囊满满,收获多多。今天咱们就一展身手,每个小组来一个展示交流。老师希望大家不仅能展示出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和收获,更要带着思考,从别的小组上汲取灵感和启发。
展示交流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做一小结,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、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,是学生学会自我发展,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,因此在本节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他人,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,也锻炼了学生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。
二、七嘴八舌话端午
中国传统节日的背后,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。作为中国人重要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自然也不例外。现在就让起源组引领我们的端午记忆。
学生会以视频的方式汇报“纪念屈原”“纪念伍子胥”“纪念孝女曹娥”“古越民族图腾祭”这几个传说。
我会及时评价。
1、听了这些动人的传说,我们对端午的了解就更多了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。其实不是这样。经过学者考证,从文化传承上讲,是先有端午,后才有纪念屈原。夏至时节,天气湿热,疫病易生,人们需要一个“卫生防疫节”,这才是端午节的最初由来。
下面有请习俗组为我们介绍。
习俗组会选派几名组员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端午习俗
躲端午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,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。简称“躲午”,亦称“躲端五”。俗以五月、五月五日为恶月、恶日,诸事多需避忌,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风俗。
现在咱们在河南农村仍流行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。民间认为,癞蛤蟆有巨毒, 能够清热解毒,特别是端午节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,质量最好。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,晾干备用,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,将它挂在墙壁上,风干后就成了中药,称蛤蟆墨。人身上出了毒疽,用此墨画一圈,病情就会得到控制。正因为有此风俗,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,人们说它们是“神虫”。它们这天怕被人捉,纷纷躲藏起来,故而民间有“癞蛤蟆躲端午”的俗语。
每逢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,以避不祥;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,配以银锁,缠绕于儿童手臂,以祈求辟邪去灾,祛病延年!
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,像赛龙舟、避五毒、佩香囊、跳钟馗、吃粽子、吃五黄、饮雄黄酒等习俗。
2、从你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到习俗组的汇报很精彩,把掌声送给他们。
端午节也是人们心中的诗人节,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,诗人们不禁都要提起手中的笔,挥毫泼墨,尽情的吟咏抒怀。现在让我们也随着诗词组一起,走进诗人眼中的端午。
学生以诵读的形式汇报找到的端午诗词。
午日观竞渡 (明 边贡)
共骇群龙水上游,不知原是木兰舟。
云旗猎猎翻青汉,雷鼓嘈嘈殷碧流。
屈子冤魂终古在,楚乡遗俗至今留。
江亭暇日堪高会,醉讽离骚不解愁
3、掌声再次响起来。谢谢他们,他们的带领下,我们畅游在飘着浓浓粽香的中国诗词中,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包容,感受到诗词的永恒的魅力。
听了同学们的汇报,老师真是受益匪浅,增长了不少知识。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,大家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本领,老师真替你们高兴!
陆游说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动手操作也是综合实践中很重要的能力之一,因此在第三环节时,我让活动组讲解并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做粽子。
三、巧手编织做粽子
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,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包粽子纪念端午?现在请手工组为我们介绍一下他们准备的材料和教我们做法。
在包之前老师有一个温馨提示,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,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。
漏斗不能有缝隙。
粽子装馅要正宗。
封口粽叶要盖紧。
捆扎粽子要牢固。
剪刀使用要安全。
爱惜粮食不浪费。
桌上垃圾收拾好。
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。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中,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该相结合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对学生做出了小结并布置了拓展作业。
四小结拓展
完成评价表
同学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,因为我们参与了,体验了,从而提高了,成长了。
在这个活动中,我们共同努力,共同学习,共同研究,共同讨论制定了我们预定的目标,也学会了小组合作。
在综合实践活动中,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,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
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”几千年来,端午从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。端午节寄托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文化情感、厚重的家国情怀。端午节背后,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积淀的历史和文化,是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文化内涵,是深刻蕴含着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智慧。端午节文化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,里面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去探索探究,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吧!
回家后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和你的家长,朋友分享并完成一张手抄报或写一份活动感受。